學名
Bathyonus caudalis  
發音 
Bathyonus caudalis大尾深水鼬魚
by: 葉信明&吳宗翰
命名者 (Garman, 1899) 棲息深度 1524 - 4040公尺
中文名 大尾深水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尾深水鼬鳚 
最大體長 5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鼬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中美洲 
同種異名 Mixonus caudalis   
參考文獻 Yen, H. M., M. Y. Lee & K. T. Shao. 2005. Fifteen Taiwanese new records of Ophidiid fishes (Pisces: Ophidiidae) collected from the deep waters by the RV `Ocean Researcher I'. J. Fish. Sec. Taiwan, 32: 279-299;Nielsen, J.G., D.M. Cohen, D.F. Markle and C.R. Robins. 1999. Ophidiiform fishes of the world (Order Ophidiiformes).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pearlfishes, cusk-eels, brotulas and other ophidiiform fishes known to date. FAO Fisheries Synopsis No. 125, Vol. 18. Rome, FAO, 178 p. 136 figs.  Nielsen, J. G., D. M. Cohen, D. F. Markle etc. 1999 Endo, H. etc. 2000 Endo, H., Y. Machida etc. 2000 Yeh, H.M., M.Y. Lee, etc.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61773 ASIZP0063787 ASIZP0073636 ASIZP0073640 ASIZP0073641 ASIZP0073643 ASIZP0805064 ASIZP0805068 ASIZP0805069 ASIZP0805071 ASIZP0901410 ASIZP0915064 ASIZP0915068 ASIZP0915069 ASIZP0915071  
英文俗名 Cusk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身體細長,體高只有標準體長的8.6 %(孔鼬鳚屬也會低於標準體長的10 %以下)。頭長約是臀鰭前長的一半,頭部一般較為扁平,且側面及上方皆無明顯的棘刺,主鰓蓋骨扁平且活動性良好。眼窩周圍有6 個感覺孔,前鰓蓋骨後緣亦有3 個感覺孔,齒骨下方也有4 個。眼徑略小於吻長。有兩塊細長的中間基鰓骨齒。背鰭鰭條82-98; 臀鰭鰭條65-77; 腹鰭軟條數2; 胸鰭鰭條16,下方有2 根鰭條游離且長度較上面的胸鰭為長, 一般會延伸至臀鰭周圍;尾鰭鰭條6; 鰓條骨8;第一鰓弓上的鰓耙數13;脊椎骨數58+-65; 尾前脊椎骨數17。

棲所生態

深海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從水深1524公尺到4040 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之熱帶海域。臺灣發現於花蓮外海及南中國海海域。 

漁業利用

屬於非常罕見的魚類,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